海綿城市引領城市建設方向。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家全面推行雨水綜合利用的城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已然在海綿城市建設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過先行先試、理論引導、科研實踐、摸索總結,系統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讓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環,充分發揮出生態效益,推進生態文明前行步伐。
科學規劃 建設多層次“海綿城市”生態本底
西咸新區作為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著力打造現代田園城市。“怎么創新發展方式?就是讓城市回歸自然。”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江澤林說,“在西北這樣一個嚴重缺水的地方,建設‘海綿城市’是讓城市回歸自然的一個主要途徑:城市下雨的時候就吸水,干旱的時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使生態得以循環。”
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定位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新區以集約、綠色、低碳、智慧的現代田園城市為目標,全區僅有1/3的面積用于城市建設,2/3劃定為農田、生態用地等禁建區,設定文物‘紫線’、生態‘綠線’和水體‘藍線’,這一道道的彩虹線畫在西咸新區的山水格局之間,如同一道生態屏障,以法律形式確保城市的綠色基底,為‘海綿城市’提供生態保障。”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介紹。
規劃決定城市格局。灃西新城從規劃層面確定大的“海綿空間”。他們以生態溶解城市的理念,構建大開大合的形態,展現大水大綠的田園美景,打下優質的生態本底。灃西新城規劃并建設了長6.8公里的斜向綠廊、1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園、寬180米的環形綠廊和星羅棋布的社區綠地,形成自然河流景觀帶、生態綠廊、城市綠環、社區公園和道路綠帶四個層次的開放空間,建設層次清晰、自然靈動的城市生態本底,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空間基礎。
把“包袱”變財富 構建四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是低影響開發理念在國內的最早踐行者之一。建立之初,便統籌考慮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在城市規劃設計時就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統”概念,早在2012年初,就與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聯合開展了雨水凈化與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得到灃西土壤、雨水的相關數據,為雨水收集利用的實踐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先行先試、科研實踐、摸索總結,灃西新城因地制宜、全域展開,構建四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的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
“通過全區域、多層次、全過程對雨水進行收、凈、滲、蓄的綜合利用,灃西形成了網狀的開發布局,實現‘海綿型城市’的建設效果。”灃西新城管委會規劃局局長萬寧介紹說。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形成四級雨水綜合利用系統,每當降雨時四級系統便玩起雨水收集利用的“魔術秀”。
雨水收集四級系統的高明之處在于“利用”。灃西“變廢為寶”,將帶有污染物的雨水經過多重過濾處理,滲為地下水或注入蓄水池,解決城市水資源難題。
系統推進“海綿城市” 發揮綜合效益
新城市建設如同在空白畫卷上作畫,不同于其他城市在低影響開發中僅限于某個項目的應用,灃西新城恰逢新城市建設的機遇,全面鋪開海綿城市建設,并在實踐中以技術規范統領建設。他們在詳細規劃落實分區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確定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因地制宜,落實涉及雨水滲、滯、蓄、凈、用、排等用途的低影響開發設施用地;并結合用地功能和布局,分解和明確各地塊單位面積控制容積、下沉式綠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鋪裝率、綠色屋頂率等低影響開發主要控制指標。在項目規劃中嚴格做到地下建筑密度、地面透水率大于40%的要求,確保每個小地塊形成“小海綿”。此外,他們還在光電、光熱、地熱等新能源利用和電廠余熱利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能源充足的時候充分收集和積蓄能源,需要時“反哺”城市,使“海綿城市”的內涵更加豐富。
數字中彰顯綜合效益。在總面積約450公頃的綠地系統背后,其實大有乾坤:經初步測算,該系統每年可以吸收270萬立方米的雨水,削減徑流量60%以上;使雨水重現期從最新設計標準的2年延長至3-5年;使城市防洪能力可提升2倍以上……一串串閃亮的數據生動詮釋了海綿城市發展的生態命題。
灃西新城管委會主任劉宇斌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每節約1立方米水,就可以為國家創造5.48元的效益;每投入1元環保費用,可為國家減少3元的環境資源損失。通過低影響開發技術的應用,不僅可節約15%-80%的成本,每年還可節約景觀式澆灌用水資金1.5億元。
此外,改善人居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減少城市洪澇造成的損失、土地集約利用的增值效益,海綿城市將發揮出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實現各類效益最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