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趨勢,農村悄悄興起一股房地產熱潮。很多地方都以“城鎮化”的名義,大興土木,開樓盤,建小區。似乎只要在城鎮建設了足夠多的小區和樓房,就能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就能實現農民進城的愿望。這種把農村城鎮化理解為蓋樓造城的想法,是極其片面的,沒能抓住城鎮化建設最本質的東西。 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村改革的方方面面,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簡單的“住房”城鎮化。農民固然要進城,但是怎么樣進城,進城干什么,能不能像城里人一樣生存,能不能在城里永久居留?所有這些,才是城鎮化建設的本質,才是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蓋樓不是難事。難的是咋樣讓農民買得起樓,難的是農民住進樓后干什么、進城以后咋生活!這就要求我們的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從實際出發,按照規律辦事,把城鎮化建設和農民的脫貧致富緊緊結合起來,把工作的重點放到進城農民的就業和增加收入上。沒有農民的富裕,就不會有真正的城鎮化。沒有收入保障,就無法解除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沒有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的融合,農民就不會真正地融入城鎮。沒有可持續的產業保證,進城的農民就無法持久地在城鎮生活,他們遲早會打道回府,離開城鎮。到那時,違反規律一味“造城”的城鎮化建設,很可能只是一出“空城計”而已! 咋樣才能避免這種結局呢?有兩個方面的工作必須抓好。一是在農業的產業化上大做文章。農民的長項畢竟還是種地,要充分地利用政策和現代技術,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和規模養殖。想辦法提高土地的效能,以此讓農民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大幅度地增加收入。收入不增加,農民進城買房就是一句空話。二是抓好進城農民的再就業。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鼓勵農民土地流轉,離開鄉村,進入城鎮尋找新的就業機會。保障這部分農民的收入,是城鎮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我們不能讓進城農民永遠充當“農民工”。除了培育一支擁有現代耕作技術的“職業農民”,像農場工人一樣地從事農業生產外,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城鎮二、三產業的培植上,擴大就業崗位,大量安置涌入城鎮的農民再次就業。我們的政府部門一定要未雨綢繆,加大農民的培訓力度,促其轉型,盡快地參與到城鎮化建設當中,踏踏實實做一個“新城鎮人”。
當然,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它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除了最重要的就業支撐,還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城市配套設施的健全、降低城鎮房價門檻以及養老就醫等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等等。這些問題做不好,同樣制約城鎮化的健康發展,不但農民進不來,住不好,而且進去的最終也會被擠出去。所以,立足進城農民的再就業,創造一個漸進的、合理的、讓農民能夠“進得去、住得下、不愿走”的新模式,才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著力點。它比單純的蓋樓賣房要重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