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入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看農村巨變,賞鄉村新景,感受農民新生活:一條條水泥玉帶環村莊繞田野,一畦畦綠化樹木傍新居映藍天,一個個文化廣場聚民心便民生。既有通村公交車,還有水廁入農家;既有環衛保潔員,又有垃圾分類箱。樁樁件件,點點滴滴,都來自于長安區委、區政府創新思路,超前謀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推進社區建設 打造美麗生活
科學編制規劃,有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科學規劃是建好新型農村社區的前提和保障,長安區委、區政府按照“規劃先行、試點推開、依法推進、公開透明”的原則,高標準編制全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嚴格按照既定規劃組織實施建設,確保新建成的新型農村社區功能完備、設施齊全、形象美觀。
同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模式,先后多次組織子午、五臺等8個街道的村、街干部遠赴其它先進區縣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結合全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以及移民搬遷及舊村改造規劃等,先后制定了《西安市長安區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和《西安市長安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補償安置原則》等多項文件,進一步優化了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聚集、村落分布和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并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為主體推進建設,目前已完成了水寨社區、東村社區、新一社區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科學的規劃保障。
堅持分類推進,打造風格各異的新型農村社區。針對地域廣闊,自然資源稟賦、群眾居住習慣差異較大的實際,長安區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思路,統籌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綜合開發相結合,依托奧林匹克家園、栗園商務酒店、終南養生文化園等旅游開發項目,加快實施子午街道王莊村、東西水寨村和東大街道新聯村整村搬遷。
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移民搬遷相結合,積極爭取省、市國土部門支持,整合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全面實施魏寨街道耶柿村整村搬遷,建設安全美觀的新型農村社區。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土地整理相結合,對杜曲街道杜北村、引鎮街道西堡子村等空心村進行整治,拆除舊村莊,建設新農村。努力實現居住環境城市化、公共服務城市化、就業結構城市化和消費方式城市化。
創新投入機制,強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保障。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強化資金保障是關鍵,長安區積極創新投資模式,不斷加大投入額度,合理捆綁惠農項目,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奠定堅實的資金基礎。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每年列支3000萬元專項資金,從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治理、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一方面精心策劃包裝建設項目,廣泛進行宣傳推介,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力爭實現“企業得土地、農民得新居”的雙贏目標。同時,靈活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廣泛實施空心村整治、小村莊合并工作,騰出一批建設用地,通過掛牌出讓籌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充分發揮區級財政平臺作用,合理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優先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項目傾斜,集中力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實行真督實查,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實效。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內容龐雜、涉及面廣、牽扯部門多,長安區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全區綜合目標考核體系之中,及時制訂出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考核辦法》,實行專項考核、單項獎罰,確保將各項建設任務落到實處。同時,圍繞全年工作目標,細化分解建設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和進度,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穩步推進,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成效。
統籌城鄉發展 建設特色城鎮
全力打造風格各異的特色小城鎮是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目標。長安區堅持城鄉發展一盤棋、各項建設一體化,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建管并舉加速城鎮建設,實現區域發展從農業大區向都市新區的深刻轉變。
在建設中,長安區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破題之舉,抓住全省實施重點示范鎮建設的機遇,按照科學規劃、注重特色、分類實施的原則,加快推動小城鎮建設。
采取“統一規劃、集中布局、先建后拆”的方式,重點實施好灤鎮示范鎮建設,加快推進青華路修建、金沙河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拉開城鎮新型社區一期工程建設,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一座新型城鎮;結合全市統戰系統實踐基地建設,高起點實施楊莊小城鎮綜合改造,著力打造秦嶺北麓最美麗城鎮;圍繞創建翠華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啟動實施太乙宮小城鎮提升改造,著力打造風格新穎的現代青春小鎮。同時,遵循提升外觀、完善功能的原則,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高標準實施東大、黃良2個城鎮建設,著力打造小城鎮建設新亮點;充分利用銀行貸款資金,加快實施子午、引鎮等6個小城鎮基礎設施提升工程,不斷增強城鎮綜合承載功能;因地制宜培育城鎮二、三產業,大力發展城鎮特色經濟,吸引人口和產業向小城鎮聚集。逐步將各鄉街駐地建成設施完善、各具特色、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新型城鎮,輻射帶動農村地區加快發展,加速區域城鎮化進程。
同時,長安區還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打破城鄉界限,統一編制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主導產業構建、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各項規劃,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城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并結合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積極實施農村道路硬化工程、電網改造工程、有線電視入戶工程,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制度體系,提高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水平,促進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產業調整 促進農民增收
全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產業是新型農村社區的重要支撐。為此,長安區緊緊圍繞服務城市和富裕農民的目標,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按照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推廣運用現代生產技術、經營方式和設施裝備,大力發展優質糧食、設施瓜菜、現代養殖、觀光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加快發展。
著力抓好農業示范園建設,打造產業發展硬環境。長安區積極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大力推廣農業新品種,廣泛運用現代生產設施裝備,確保各農業示范園建成后形象美觀、設施齊全、技術領先、示范作用明顯,使之成為全區現代農業建設的樣板區和增長點,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全區傳統農業加速優化升級。重點抓好環山公路沿線農業示范園建設,高標準完成一品長安、尚耕莊園等10個農業示范園建設,將西灃公路轉盤至子午大道“丁”字路段的農業示范園串點成線、連成一片,形成沿山現代農業示范園產業帶,著力打造大都市南部最具吸引力的觀光農業聚集區。
同時,堅持用現代經營理念提升發展農業,努力培育市場經營主體,扶持發展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培養一批農民經紀人,增強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發展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引導市場經營主體與農民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提升農民致富技能,增強產業個體造血能力。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定單培訓,保障就業”的原則,長安區采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委托培訓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充分挖掘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在能量,激發村民的自主致富意識,變輸血為造血。去年以來,全區先后舉辦種養殖科技專題培訓班 76期,培訓人數5400余人次,培育了市級科技示范戶83戶,區級科技示范戶154戶,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發展自主產業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