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關系保”、“人情保”,我省有望全面建立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11月27日上午,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32次會議在西安開幕,省民政廳廳長曹莉莉作社會救助工作報告,對我省近年來社會救助工作進展及今后安排進行介紹。
會議共有九項主要議程,包括審議《陜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草案修改二稿)》、《陜西省城市地下管網管理條例(草案修改稿)》、《陜西省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工作辦法(修訂草案修改稿)》3部法規,聽取和審議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以及省人民政府關于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報告、省人民政府關于旅游工作情況的報告等。2008-2012年,我省逐年加大省市縣三級對社會救助工作的投入,城鄉低保省級資金投入逐年遞增6000萬元和5000萬元,市縣兩級資金每年增減幅20%以上,五保供養投入逐年遞增10-20%,城鄉醫療救助投入按困難群眾人均籌資水平每年遞增8%。
數據顯示,2011年,我省城市低保資金共支出27.2億元、農村低保資金共支出31.3億元,分別是2007年的2.8倍和9.4倍;醫療救助資金支出7.2億元,是2007年的2.8倍;農村五保資金支出4.85億元,是2007年的3.7倍;臨時救助資金支出2.3億元,是2010年的1.13倍。
曹莉莉坦言,我省現行社會救助政策與法制化、科學化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由于法制建設相對滯后,使民政部門在核對家庭財產收入方面缺少必要的手段和力量,一些地區在社會救助對象認定中存在不準確以及“關系保”、“人情保”等問題。
今后,我省將根據社會救助工作需要和成熟程度,適時推動制定社會救助法規和規章,建立全省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做好最低生活保障與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其他社會救助政策的協調發展和有效銜接,加快建立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
來源:陜西傳媒網